文教頻道
田云伏校長專訪:以情懷守教育初心,以創(chuàng)新筑未來根基
對話中山市西灣外國語學校總校長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31

docx_pic_1.png

在中山教育界,田云伏的名字始終與“創(chuàng)新”“情懷”“實干”緊密相連。從中山紀念中學初中部常務副校長和紀中副校長,到三鑫雙語學校創(chuàng)校校長,再到如今的中山市西灣外國語學校總校長,這位深耕教育42年的“老兵”,始終以“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優(yōu)秀的自己”為信念,在民辦教育的浪潮中勇立潮頭。近日,我們走進西灣外國語學校,與田云伏校長深入對話,探尋他的教育哲思與實踐之路。

榮譽是責任的起點:“教育者要永遠在路上”

記者:您曾榮獲“中山市名校長”“全國十佳民辦學校校長”“華夏英杰”等多項榮譽,這些榮譽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?

田云伏:榮譽從來不是終點,而是責任的起點。1995年獲評“中山市優(yōu)秀黨員”時,我告訴自己要對得起學生的期待;2003年入選《華夏英杰》,我意識到教育者要為行業(yè)探索方向;如今來到西灣外校,這份“名校長”的頭銜更像一份“軍令狀”——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,就是把未來托付給我們,容不得半點懈怠。

在三鑫雙語學校創(chuàng)辦初期,我們面臨資金短缺、師資不足的困境,但憑著“讓更多孩子享受優(yōu)質教育”的初心,硬是創(chuàng)下了“發(fā)展最快、規(guī)模最大”的中山民校紀錄?,F(xiàn)在西灣外校站在深中通道開通的風口,我常對團隊說:“榮譽會褪色,但教育的使命永遠鮮活?!?/p>

讀書是“無罪”的: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

記者:您提出“讀書是無罪的,學生就是要多讀書、讀好書”,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?

田云伏:“讀書無罪”是我常說的話。孩子天生好奇,關鍵是怎么點燃這把火。在三鑫時,我們取消了“必讀書單”,換成“好書推薦墻”,讓學生自己投票選書;語文課上,我?guī)е鴮W生把《論語》編成情景劇,把古詩畫成漫畫。有個學生原來一上課就睡覺,后來因為沉迷《三國演義》的角色扮演,不僅成績提升,還成了班級“故事大王”。

寫字也是同理。我常說“字如其人”,不是要孩子成為書法家,而是通過一筆一畫培養(yǎng)專注力。有個家長曾對我說:“田校長,我兒子原來作業(yè)本像‘鬼畫符’,現(xiàn)在練字后居然會主動整理書桌了!”這就是習慣的力量——教育不是灌輸,而是喚醒。

動態(tài)看待學生:沒有“差生”,只有“待進步生”

記者:您認為“教育應把學生放在動態(tài)中看待”,這一理念如何實踐?

田云伏:沒有天生的“差生”,只有被貼標簽的孩子。2001年,有個家長帶著孩子找到我,說“這孩子沒救了”。我觀察后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只是對數(shù)學沒興趣,但動手能力極強。我們讓他加入科技社團,沒想到半年后他拿了全市航模比賽一等獎,數(shù)學成績也從40分提高到70分。

在西灣外校,我們推行“成長檔案袋”制度:不看單次考試分數(shù),而是記錄學生的每一點進步——今天主動提問了,明天幫同學講題了,這些都是“閃光點”。教育就像種田,有的苗長得快,有的長得慢,澆水施肥、靜待花開,這才是規(guī)律。

公辦與民辦:殊途同歸的“育人初心”

記者:您兼具公辦與民辦學校管理經驗,兩者最大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
田云伏:公辦學校像“航空母艦”,資源雄厚、體系成熟;民辦學校則像“快艇”,靈活機動、特色鮮明。比如在三鑫,我們首創(chuàng)“詩教課程”,把古詩詞融入晨讀、運動會,甚至食堂標語,這就是民辦學校的“船小好調頭”。

但無論公辦還是民辦,核心都是“育人”。公辦學校要兼顧公平與質量,民辦學校則要在市場中堅守教育本質——不能為了招生搞“掐尖”,也不能為了利潤減配師資。我常對民辦校長說:“家長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品牌。”

打造“適合的教育”:西灣外校的“一體兩翼”實踐

記者:從三鑫到西灣外校,您如何打造“適合學生”的學校?

田云伏:西灣外校的“一體兩翼”方針就是答案——以國家課程為主體,以德育和興趣為兩翼。比如我們開設“灣區(qū)少年”課程,帶學生走訪孫中山故居、深中通道工地,讓課本里的“家國情懷”變成看得見的實景;興趣課從機器人到粵劇,學生可以跨年級選課,甚至自己申請開社團。

深中通道開通后,很多深圳家長來咨詢。我們提出“雙師課堂”:深圳名師遠程授課,本地老師跟進輔導,讓兩地資源真正“融通”。有家長問:“田校長,你們和深圳名校比有什么優(yōu)勢?”我回答:“我們不復制名校,我們要培養(yǎng)‘懂灣區(qū)、愛中國、通世界’的西灣人?!?/p>

未來教育:讓每個孩子“找到美好的自己”

記者:您認為未來教育會走向何方?

田云伏:未來教育一定是“人的教育”?,F(xiàn)在有些學校搞“衡水模式”,學生成了做題機器,這是本末倒置。真正的教育,是讓孩子知道“我是誰、我要去哪”。

在西灣,我們試點“生涯規(guī)劃課”,從初一就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(yè);心理健康課上,我們教孩子“失敗也是禮物”——有個學生競選學生會失利,后來在“挫折分享會”上哭著說:“我現(xiàn)在知道,勇敢嘗試比輸贏更重要?!?/p>

至于民辦教育的未來,我認為要“回歸初心”:不搞資本逐利,不搞虛假宣傳,而是像老農民種地一樣,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我來西灣不求待遇,就想看看——當教育去掉浮躁,能開出怎樣的花。

尾聲:教育是“良心活”,情懷是“永動機”

采訪結束時,夕陽透過窗戶灑在田云伏的辦公桌上,那里放著一本泛黃的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。他說:“我今年64歲,有人問我‘還能干幾年’?我說只要家長信任、學生需要,我就會一直站在這里。教育是‘良心活’,情懷就是我的‘永動機’?!?/p>

從三鑫到西灣,從“問題學生”的轉變到民辦教育的標桿,田云伏用42年的堅守證明:教育的真諦,不過是“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美好的自己”。而這,或許就是一位教育者最動人的“校長說”。

記者:林燕英

◆編輯:吳玉珍◆二審:鄭沛鋒◆三審:趙偉

版權與免責聲明:
①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中山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 本網未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中山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(lián)系。
聯(lián)系人:陳小姐(電話:0760-88238276)。